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您访问《智慧农业(中英文)》官方网站!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6-30
    专题--机器视觉与农业智能感知
    用于边缘计算设备的果树挂果量轻量化估测模型 | Open Access
    夏雪, 柴秀娟, 张凝, 周硕, 孙琦鑫, 孙坦
    2023, 5(2):  1-12.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5004
    摘要 ( 481 )   HTML ( 144)   PDF (2277KB) ( 6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挂果量是果树栽培管理的重要指标。传统人力抽样估测果树挂果量的方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容易产生较大误差。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边缘计算设备的轻量化模型,实现视频中树上柑橘挂果量的自动估测。 [方法] 该模型采用CSPDarkNet53+PAFPN结构作为特征提取网络,实现更快的推理速度和更低的模型复杂度,在果实跟踪过程中引入Byte算法改进FairMOT的数据关联策略,对视频中的柑橘进行预测跟踪,以提升挂果量估测准确性。[结果和讨论]在边缘计算设备NVIDIA Jetson AGX上进行模型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模型对柑橘挂果量的平均估测精度(Average Estimating Precision,AEP)和处理速度(Frames Per Second,FPS)分别达到91.61%和14.76,模型估测值与人工测得真实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858,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4.1713,模型参数量、计算量(Floating Point Operations,FLOPs)和模型大小分别为5.01 M、36.44 G和70.20 MB,展现出较对比模型更优的挂果量估测性能和更低的模型复杂度。 [结论] 试验结果证明了本研究所建模型在边缘计算设备上对柑橘挂果量估测的有效性,基于算法模型研发的果园挂果量远程监测系统可满足用于果园移动平台行进状态下的果树挂果量估测需求。本研究可为果园生产力自动监测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改进ResNet50模型的自然环境下苹果物候期识别 | Open Access
    刘永波, 高文波, 何鹏, 唐江云, 胡亮
    2023, 5(2):  13-22.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09
    摘要 ( 371 )   HTML ( 96)   PDF (2822KB) ( 7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针对传统方法对自然环境下苹果物候期图像识别精度低、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ResNet50模型的苹果物候期识别方法。 [方法] 通过搭建球形摄像机获取复杂背景下的苹果图像数据集,以ResNet50作为基础模型,引入SE(Squeeze-and-Excitation Network)通道注意力机制强化对苹果图像的特征提取能力,并结合余弦退火衰减学习率的Adam优化器,实现自然环境下高原红富士苹果物候期图像的智能识别。[结果和讨论]在32,000幅苹果树图像集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改进ResNet50模型对苹果物候期图像进行识别,验证集准确率达到96.35%,测试集准确率达到91.94%,平均检测时间为2.19 ms,相较于AlexNet、VGG16、ResNet18、ResNet34、ResNet101以及经典ResNet50模型,最优验证集准确率分别提升了9.63%、5.07%、5.81%、4.55%、0.96%和2.33%。 [结论] 改进ResNet50可实现对苹果物候期有效识别,该研究成果可为果园物候期识别提供参考,通过集成至果树生育期智能监测生产管理平台,实现苹果园区的智能化管控。

    自然环境中鲜食葡萄快速识别与采摘点自动定位方法 | Open Access
    朱衍俊, 杜文圣, 王春颖, 刘平, 李祥
    2023, 5(2):  23-34.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01
    摘要 ( 300 )   HTML ( 55)   PDF (2122KB) ( 36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自然环境中鲜食葡萄的快速识别与精准定位是实现鲜食葡萄机器人自动采摘的先决条件。 [方法] 本研究基于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和轮廓分析法提出一种鲜食葡萄采摘点自动定位的方法。首先,采用加权灰度阈值作为聚类算法相似度的判定依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自适应调整K值的K-means聚类算法,实现鲜食葡萄的快速有效识别检测;然后,利用提出的轮廓分析法获得果梗轴和采摘点感兴趣区域,利用几何方法实现鲜食葡萄采摘点快速准确定位;最后,利用采集的917张鲜食葡萄图像对本研究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验证。[结果和讨论]本研究提出算法定位的鲜食葡萄采摘点与最优采摘点的误差小于12个像素的成功率为90.51%,平均定位时间为0.87 s,实现鲜食葡萄采摘点的快速准确的定位。在篱壁式种植方式与棚架式种植方式下分别进行50次模拟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篱壁式紫葡萄采摘点定位成功率为86.00%,棚架式紫葡萄识别定位成功率达到92.00%,篱壁式绿葡萄采摘点定位成功率为78.00%,棚架式绿葡萄识别定位成功率为80.00%,整体试验效果较好。 [结论] 本研究可为鲜食葡萄采摘机器人实现精准采摘葡萄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轻量级MobileNet V3-YOLOv4的生长期菠萝成熟度分析 | Open Access
    李阳德, 马晓慧, 王骥
    2023, 5(2):  35-44.  doi:10.12133/j.smartag.SA202211007
    摘要 ( 210 )   HTML ( 44)   PDF (1858KB) ( 58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菠萝的贮藏性与成熟度相关,菠萝采摘前对其成熟度进行识别尤为重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网络模型,提高菠萝成熟度自动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 [方法] 首先针对菠萝训练数据集样本少与实时性差等不足,利用在自然环境下拍摄的菠萝照片,自建了种植区场景菠萝成熟度分析数据集。之后将YOLOv4骨干网络替换成轻量级网络MobileNet V3,提出了轻量级的MobileNet V3-YOLOv4网络。同时训练了原YOLOv4模型、MobileNet V1-YOLOv4模型、MobileNet V2-YOLOv4模型以及Faster R-CNN、YOLOv3、SSD300、Retinanet、Centernet等五种不同的单、双阶段网络模型,并对比模型的评价指标,分析本文模型的优越性。[结果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MobileNet V3-YOLOv4训练时间为11,924 s,参数量为53.7 MB,训练好的MobileNet V3-YOLOv4在验证集的平均精度均值(mean Average Precision,mAP)为90.92%,对于黄熟期菠萝和青熟期菠萝两种类别的检测精确率(Precision)分别为100%和98.85%,平均精度(Average Precision,AP)值分别为87.62%、94.21%,召回率(Recall)分别为77.55%、86.00%,F1分数(F1 Score)分别为0.87和0.92,推理速度(Frames Per Second,FPS)80.85 img/s。 [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MobileNet V3-YOLOv4实现了在降低训练速度、减小参数量的同时,提高了菠萝成熟度识别的精度和推理速度,满足实际检测需求。

    融合ECA机制与DenseNet201的水稻病虫害识别方法 | Open Access
    潘晨露, 张正华, 桂文豪, 马家俊, 严晨曦, 张晓敏
    2023, 5(2):  45-55.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5002
    摘要 ( 267 )   HTML ( 51)   PDF (1686KB) ( 55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针对传统人工识别病虫害存在的效率过低、成本过高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ECA(Efficient Channel Attention)注意力机制与DenseNet201的水稻图像识别模型GE-DenseNet(G-ECA DenseNet)。 [方法] 首先在ECA机制上引入Ghost模块的思想构成G-ECA Layer结构,增强其提取特征的能力。其次,在DenseNet201原有的Dense Block前引入G-ECA Layer,使模型具有更优的通道特征提取能力。由于实验所用的数据集较小,将DenseNet201在ImageNet数据集上预训练的权重参数迁移到GE-DenseNet中。训练时,采用Focal Loss函数来解决各分类样本不均衡的问题。同时,使用Adam优化器以避免在模型训练初期由于部分权重随机初始化而导致反向传播的梯度变化剧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训练的不确定性。[结果和讨论]在包含水稻胡麻斑病、水稻铁甲虫、稻瘟病与健康水稻的3355张图像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测试,识别准确率达到83.52%。由GE-DenseNet模型的消融对比实验可得,引入了Focal Loss函数与G-ECA Layer层之后,模型准确率上升2.27%。将所提模型与经典NasNet(4@1056)、VGG-16和ResNet50模型相比,分类准确率分别提高了6.53%、4.83%和3.69%;相较于原始的DenseNet201,对水稻铁甲虫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达20.32%。 [结论] 加入G-ECA Layer结构能够使模型更为准确地捕捉适合于水稻病虫害识别的特征信息,从而使GE-DenseNet模型能够实现对不同水稻病虫害图像更为准确地识别,为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各类损失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不同空间分辨率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小麦倒伏区域识别方法 | Open Access
    魏永康, 杨天聪, 丁信尧, 高越之, 袁鑫茹, 贺利, 王永华, 段剑钊, 冯伟
    2023, 5(2):  56-67.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14
    摘要 ( 241 )   HTML ( 53)   PDF (4042KB) ( 4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快速准确评估作物倒伏灾情状况,需及时获取倒伏发生位置及面积等信息。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识别作物倒伏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不利于规范无人机数据获取流程和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空间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及特征优化方法对小麦倒伏区域识别精度的影响。 [方法] 在小麦倒伏后设置3个飞行高度(30、60和90 m),获取不同空间分辨率(1.05、2.09和3.26 cm)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igital Surface Model,DSM),从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中分别提取5个光谱特征、2个高度特征、5个植被指数以及40个纹理特征构建全特征集,并选择3种特征选择方法(ReliefF算法、RF-RFE算法、Boruta-Shap算法)筛选构建特征子集,进而利用3种面向对象监督分类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和K最近邻(K Nearest Neighbor,KNN)构建小麦倒伏分类模型,明确适宜的分类策略,确立倒伏分类技术路径。[结果和讨论]结果表明,SVM的分类效果整体优于RF和KNN,当影像空间分辨率在1.05~3.26 cm范围内变化时,全特征集和3种优化特征子集均以1.05 cm分辨率的分类精度最高,优于2.09和3.26 cm。比较发现,Boruta-Shap特征优化方法既能实现降维和提高分类精度的目标,又能适应空间分辨率的变化,当影像分辨率为3.26 cm时,总体分类精度相较1.05和2.09 cm分别降低了1.81%和0.75%;当影像分辨率为2.09 cm时,总体分类精度相较1.05 cm降低了1.06%,表现为不同飞行高度下的分类精度相对差异较小,90 m总体分类精度可达到95.6%,Kappa系数达到0.914,满足了对分类精度的需求。 [结论] 通过选择适宜的特征选择方法,不仅可以兼顾分类精度,还能有效缩小影像空间分辨率变化引起的倒伏分类差异,有助于提升飞行高度,扩大小麦倒伏监测面积,降低作业成本,为确立作物倒伏信息获取策略及小麦灾情评估提供参考及支持。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估测 | Open Access
    赖佳政, 李贝贝, 程翔, 孙丰, 陈炬廷, 王晶, 张芊, 叶协锋
    2023, 5(2):  68-81.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3007
    摘要 ( 226 )   HTML ( 53)   PDF (3593KB) ( 3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烤烟叶片叶绿素含量(Leaf Chlorophyll Content,LCC)是表征烤烟光合作用、营养状况和长势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为高效精确地估测不同生长期烤烟LCC。 [方法] 以中烟100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Resonon Pika L高光谱成像仪采集烤烟在6个关键生育期冠层反射率数据。基于相关分析筛选了21种LCC的敏感光谱指数,通过比较不同光谱组合及不同回归分析算法的预测精度,最终建立了基于多种光谱指数组合的LCC回归估测模型。采用一元线性回归(Unary Linear Regression,ULR)、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和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5种建模方法进行LCC估测。[结果和讨论]在不同生育期大部分光谱参数与LCC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相较于传统植被指数,新组合的光谱指数显著提升了与LCC的相关性;对单变量LCC估测模型ULR,以移栽后75 d新组合的归一化光谱指数与红光比率光谱指数的单变量建模精度最高两者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22和0.814,0.226和0.230。MLR、PLSR、SVR和RFR建模方法预测结果表明,RFR算法在LCC估测中效果最好,其中使用移栽后75 d数据验证集的R2和RMSE可达0.919和0.14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多种光谱指数与烤烟LCC的响应规律,构建可靠的烤烟叶片LCC估测模型,可为烤烟叶LCC估测以及烤烟的生长发育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广西蔗区甘蔗产量 | Open Access
    石杰锋, 黄为, 范协洋, 李修华, 卢阳旭, 蒋柱辉, 王泽平, 罗维, 张木清
    2023, 5(2):  82-92.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04
    摘要 ( 240 )   HTML ( 44)   PDF (1175KB) ( 3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分析广西甘蔗主产区甘蔗产量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利用气象数据预测甘蔗产量,为糖厂及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方法] 选用2002~2019年广西五个不同地级市内蔗区的产量数据及14种逐日气象数据,将每年的各气象因子以78个逐月递增的连续时段的均值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敏感时段分析法确定关键气象因子,并分析各气象因子在敏感时段对产量的影响。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work,BP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建立单蔗区产量预测模型,并采用以全生育期气象均值作为模型输入的方法进行对照实验。使用HP滤波法(Hodrick Prescott Filter)分离出甘蔗气象产量,将5个蔗区的数据混合,分别利用RF、SVM、BPNN和LSTM建立通用的多蔗区气象产量预测模型。[结果和讨论]对于单蔗区,敏感时段分析法的模型预测效果明显优于全生育期取气象均值的方法,LSTM模型对于上述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预测效果均明显优于目前广泛使用的BPNN、SVM、RF模型,敏感时段分析法的LSTM模型整体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分别为10.34 t/ha和6.85%,决定系数Rv2为0.8489。对于多蔗区,LSTM预测结果较差,RF、SVM及BPNN三种预测模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预测效果最好的BPNN模型的RMSE和MAPE分别为0.98 t/ha和9.59%,Rv2为0.965。 [结论] 通过敏感时段分析法筛选的关键气象因子与产量均呈显著相关,根据敏感时段能准确地分析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使用LSTM模型预测单蔗区产量,使用BPNN模型预测多蔗区甘蔗气象产量的方法是可行的,且预测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

    融合迁移学习和集成学习的自然背景下荒漠植物识别方法 | Open Access
    王亚鹏, 曹姗姗, 李全胜, 孙伟
    2023, 5(2):  93-103.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5001
    摘要 ( 159 )   HTML ( 26)   PDF (2023KB) ( 1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荒漠植物的准确识别是其认识和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任务,是荒漠生态研究与保护的基础。自然条件下野外荒漠植物图像的机器视觉自动分类识别可有效提升植物资源调查效率、降低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对荒漠植物的精准分类、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自然环境下的整株荒漠植物图像为研究对象,构建新疆干旱区荒漠植物图像数据集,以EfficientNet B0—B4网络为基础网络,提出一种融合迁移学习和集成学习的荒漠植物图像识别算法,并在公开数据集Oxford Flowers102上进行对比验证。[结果和讨论]基于EfficientNet B0网络的单一子模型的Top-1准确率最高可达93.35%,最低为92.26%,软投票Ensemble-Soft模型、硬投票Ensemble-Hard模型以及加权投票法集成的Ensemble-Weight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3.63%、93.55%和93.67%,F1 Score和准确率相当;基于EfficientNet B0—B4网络的单一子模型的Top-1准确率最高可达96.65%,F1 Score为96.71%,而Ensemble-Soft模型、Ensemble-Hard模型以及Ensemble-Weight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99.07%、98.91%和99.23%,相较于单一子模型,精度进一步提高,F1 Score与准确率基本相同,模型性能显著;在公开数据集Oxford Flowers102上进行对比试验,3个集成模型相比5个子模型准确率和F1 Score最高提升了4.56%和5.05%,最低也提升了1.94%和2.29%,证明了本研究提出的迁移和集成学习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模型性能。 [结论] 本方法可提高荒漠植物的识别准确率,通过云端传输至服务器后,实现荒漠植物的准确识别,为真实野外环境下植物图像识别精度低、模型鲁棒性及泛化性弱等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服务于野外调查、教学科普以及科学实验等场景。

    基于改进ShuffleNet V2的轻量级防风药材道地性智能识别 | Open Access
    赵毓, 任艺平, 朴欣茹, 郑丹阳, 李东明
    2023, 5(2):  104-114.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03
    摘要 ( 163 )   HTML ( 22)   PDF (1531KB) ( 42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目前,对于防风药材产地和品质的鉴别方法主要是根据其物理或化学特征,其方法需对中药材进行分离提取,存在耗时长,费用高,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等问题,不利于推广应用。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其无需人工提取特征、分类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中药材的识别之中。 [方法] 针对大多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识别防风药材时计算量大、精度低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ShuffleNet V2的轻量级防风道地性识别模型。在不降低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调整模型架构,减少模型参数量和计算量,用沙漏残差网络(Hourglass Residual Network)代替传统残差网络,同时引入SE(Squeeze-and-Excitation)注意力机制,把具有附加信道注意力的沙漏残差网络嵌入到ShuffleNet V2中,使用SiLU激活函数替换 ReLU 激活函数,丰富局部特征学习,从而提出轻量化的中药防风道地性识别模型 Shuffle-Hourglass SE。为了验证本文所提出模型的有效性,选用VGG16、MobileNet V2、ShuffleNet V2和SqueezeNet V2四种经典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和讨论]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模型Shuffle-Hourglass SE获得了最佳性能。在测试集上取得95.32%的准确率、95.28%的召回率,F1分数达到95.27%,测试时间、模型大小为246.34 ms和3.23 M,不仅在传统CNN网络中是最优的,在轻量级网络中也具有较大优势。 [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在保持较高识别精度的同时占用较少的储存空间,有助于在未来的低性能终端上实现防风道地性的实时诊断。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模型的不同部位牦牛肉分类识别方法 | Open Access
    朱海鹏, 张玉安, 李欢欢, 王建文, 杨英魁, 宋仁德
    2023, 5(2):  115-125.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3011
    摘要 ( 179 )   HTML ( 19)   PDF (1746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为实现不同部位牦牛肉快速、准确识别,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残差网络模型,并开发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牦牛肉部位识别软件。 [方法] 首先对于采集到的牦牛里脊、上脑、腱子、胸肉的原始图像数据集采用数据增强的方式对其进行扩充,共得到的牦牛肉部位图像17,640张;其次,采用在原网络模型残差块之后融入轻量级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以加强对不同部位牦牛肉图像关键细节特征的提取;将原模型最后的全连接层进行改进,以减少后续网络层的连接数,防止出现过拟合,减少识别图像所需的时间;然后,采用不同的学习率、权重衰减系数和优化器来验证对网络收敛速度和准确率的影响;最后,开发了移动端App,将改进后的模型部署到移动端。[结果和讨论]通过消融实验,探究出在CBAM、SENet、NAM、SKNet四种注意力机制模块中,改进效果最好的是CBAM。将改进后的ResNet18_CBAM模型在包含牦牛里脊、上脑、腱子、胸肉4种不同牦牛肉部位的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残差网络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96.31%,比改进前的原网络模型提高了2.88%。在手机端的实际场景测试中,牦牛里脊、上脑、腱子、胸肉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6.30%、94.92%、98.04%、96.49%。该结果表明,改进后的ResNet18_CBAM模型可在实际应用中识别不同部位牦牛肉且具有良好的结果。 [结论] 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保障牦牛肉产业的食品质量安全,也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牦牛肉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综合研究
    农业知识智能服务技术综述 | Open Access
    赵春江
    2023, 5(2):  126-148.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6002
    摘要 ( 884 )   HTML ( 281)   PDF (3579KB) ( 116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农业环境动态多变、动植物生长影响因子众多且互作关系复杂,如何将分散无序信息理解生成生产知识或决策案例是世界性难题。农业知识智能服务技术是应对农业数据低秩化、规则关联度低和推理可解释性差等现状,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综合预测和决策分析能力的核心关键。[进展]本文综合分析了感知识别、知识耦合、推理决策等农业知识智能服务技术,构建由云计算支撑环境、大数据处理框架、知识组织管理工具、知识服务应用场景组成的农业知识智能服务平台,提出一种基于知识规则和事实案例相结合的农情解析与生产推理决策方法,构造产前规划、产中管理、收获作业、产后经营等全链条知识智能应用场景。[结论/展望]从农业多尺度农情稀疏特征发现与时空态势识别、农业跨媒体知识图谱构建与自演化更新、复杂成因农情多粒度关联与多模式协同反演预测、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农业领域大语言模型设计、知识智能服务平台与新范式构建等方面对农业知识智能服务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对实现农业生产由“看天而作”到“知天而作”转变具有技术支撑作用。

    农机装备数字孪生:从概念到应用 | Open Access
    郭大方, 杜岳峰, 武秀恒, 侯思余, 栗晓宇, 张延安, 陈度
    2023, 5(2):  149-160.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5007
    摘要 ( 504 )   HTML ( 131)   PDF (2531KB) ( 5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农机装备是先进农业生产理念落地的物质支撑,如何提升农机装备设计制造水平及运维管控能力,充分发挥装备性能,是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数字孪生是一种融合多种信息技术、促进虚实交互融合的先进理念,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农机装备及其运行过程,从而解决从设计到回收阶段的复杂性问题,进而全方位地提升农机装备作业质量,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进展]首先围绕数字孪生在农机装备领域的应用,总结数字孪生的研究动态,分析农机装备数字孪生的概念与内涵,提出系统性的体系架构。然后从宏观发展、系统实现、项目实施多个角度阐述农机装备数字孪生的实现路线。最后介绍农机装备数字孪生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案例。[结论/展望]数字孪生为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法,为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供了新途径,为实现智慧农业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可为农机装备数字孪生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为数字孪生赋能智慧农业和智能装备奠定理论基础。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及判定条件 | Open Access
    毛克彪, 张晨阳, 施建成, 王旭明, 郭中华, 李春树, 董立新, 吴门新, 孙瑞静, 武胜利, 姬大彬, 蒋玲梅, 赵天杰, 邱玉宝, 杜永明, 徐同仁
    2023, 5(2):  161-171.  doi:10.12133/j.smartag.SA202304013
    摘要 ( 285 )   HTML ( 52)   PDF (1400KB) ( 4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意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已在学术和工程应用领域掀起了研究高潮,在地球物理参数和农业气象遥感参数反演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大部分AI技术在地学和农学的应用还是“黑箱”,没有物理意义或缺乏可解释性及通用性。为了促进AI在地学和农学的应用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本研究提出基于AI耦合物理和统计方法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 [方法] 首先基于物理能量平衡方程进行物理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构造反演方程组,然后基于物理推导构建泛化的统计方法。通过物理模型模拟获得物理方法的代表性解以及利用多源数据获得统计方法代表性的解作为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测试数据库,最后利用深度学习进行优化求解。 [结果和讨论] 判定形成具有通用性和物理可解释的范式条件包括:(1)输入与输出变量(参数)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2)输入和输出变量(参数)之间理论上可以构建闭合的方程组(未知数个数少于或等于方程组个数),也就是说输出参数可以被输入参数唯一确定。如果输入参数(变量)和输出参数(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则可以直接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反演。如果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则需要添加先验知识来提高输出参数的反演精度。此外,本研究以农业气象遥感中的关键参数地表温度、发射率、近地表空气温度和大气水汽含量联合反演作为案例对理论进行了证明,分析结果表明本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可以辅助优化设计卫星传感器波段组合。 [结论] 本理论和判定条件的提出在地球物理参数反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